《三国志·吴志》又载陆逊上疏曰:昔汉高受命,招延英异,光武中兴,群俊毕至,苟可以熙隆道教者,未必远近。
尤其是当今人欲横流、良知被障蔽的社会现状下,作为弘道之士,更有责任去彰显人人自具的良知,启发人们的道德自觉,以求澄清吏治,净化风俗。我们现在要多提倡一点含文量,而不是含金量,因为一提含金量就是GDP多高。
也有主张全盘东化的,认为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,是东方文化的世纪。阳明学的理论结构 什么是阳明学?我个人的理解是:所谓阳明学,就是形成于明代中叶,由王阳明所奠定、其弟子后学所传承发展,而兴盛于明代末叶、转型于明清之际、开新于近现代的良知之学。(王阳明:《答聂文蔚二》,同上卷,第95页)这里所谓是非、好恶、真诚、恻怛也即孟子的四端之心,在根本上是一个仁心,这仁心便是良知,这良知便是天理。比如,某些地方政府无节制地发放汽车牌照和发展房地产业,作为他们的政绩,而不顾造成严重环境污染、交通堵塞的后果。我曾经策划了黄宗羲民本思想国际研讨会,将会议论文集题目定为《从民本走向民主》。
有人批评中国是重商主义,我看多少有点道理。而所谓工夫,就是认知与实践的过程。有了高素质的人,才能应对包括战争在内的一切事情。
(南怀瑾:《论语别裁》)康有为的断句是:民可使,由之。(《论语·尧曰》)他还提出敦礼教,远罪疾(《孔子家语·贤君》)的观点,意思即是施以礼乐教化,让百姓远离罪恶。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(《论语·卫灵公》)和君子居之,何陋之有(《论语·子罕》)的事在人为思想等,所以这些,都是和愚民说风马牛不相及的,两者格格不入,岂能混为一谈? 两千多年来,后人却把孔子的教化说解读为愚民说,把本来是精华的思想恰好说成是糟粕了。春秋时期,常用字是3800多个,而现在则是8000多个,显然,思想的表达8000字要比3800字准确得多。
《大戴礼记·虞戴德》记载孔子这一主张:天事曰明,地事曰昌,人事曰比,两以庆。(《论语·为政》)对犯有死罪者,他主张先教后诛,目的是让犯人和他人都受到教育,认为:不教而杀谓之虐。
圣人遍开万法,不能执一语以疑之。正确的句读应该是:民可使,由之。如果从孔子的整体精神上加以考察,孔子是以民为本、实行教化的,并不存在愚民思想。意思是,违此三者,叫做愚民,愚民的做法叫奸邪,必受法律惩处。
比如有人认为孔子有愚民思想。两种解读按照句义注释,也都是典型的愚民说教。蒲卢是一种易于生长的草本之物。郑玄是《论语》的早期注释者,对后世影响很大。
自古以来,人们大多认为孔子有民本思想。三、孔子主张教化,无愚民之意 对民众实施教化,是孔子的一贯主张,也是他思想的一大亮点之一。
(赵骏河:《儒家思想在全球化时代的作用》,《中国儒学年鉴》,2003年,第306页)周有光先生说,孔夫子提倡平民教育,孔孟学说反对迷信,重视现实。鲁迅先生指出:不错,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方法,但那都是为治民众者,即为权势者设想的方法,为民众本身的,却一点也没有。
是以天下平而国家治,民亦无贷。(匡亚明:《对孔子进行再研究和再评价》,《光明日报》1982年9月13日)韩国学者赵骏河说:孔子、孟子的人间教育不仅能够解决全球化时代产生的问题,而且能够实现全球化永久的和解和和平。(《论语·子路》)孔子以蒲卢(《中庸》)喻人之教化。意谓对于民众只能引导,而不可强迫。(刘宝楠《论语正义》引)认为,孔子的本意是统治者实施教化,让老百姓听从就行了。作者系徐州市孔子学会顾问、中华孔子学会儒学促进会常务理事 进入专题: 孔子 民本思想 。
(康有为:《论语注》)2004年4月29日《徐州日报》有篇文章,讲到前几年香港有位学者对这段话作了一番重新解读。不可,使知之(《论语·泰伯》)这句话。
观乎人文,以化成天下。认为孔子有愚民思想的证据,是子曰:民可,使由之
或承之羞中的或字具备了《易》经文体例。二、《论语》是用人事证明天心,而《系辞》是用天象推人事。
《易·系辞传》中点明了《易》产生的时代在商末西周初年。可知早在庄公二十二年就已经出现《周易》,而作为之后的孔子,精通六艺,应该是学习过《易》的。故《记》中只说先王‘崇四术,顺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乐》以造士,不说《易》也。(陆德明:《经典释文·论语音义》,中华书局,2011年,第78页)是以学字断句,易又作亦为训,当云亦可以无大过矣为句。
朱熹注释曰:天,即理也。(刘大钧:《周易概论》,齐鲁书社,1984年,第32页)因此,孔子在《论语》中体现时中思想融通了《易》的时中思想。
唯有如此,语意可自然贯通。《易》之中天的内涵与《论语》之中的天的内涵存在较多重叠之处。
因此,钱穆与冯友兰先生认为《论语》中没有义理之天是不合理的。(朱熹:《四书章句集注》,中华书局,2015年,第148页)在《孟子注释》中引程子之言曰:孟子曰:‘可以仕则仕,可以止则止,可以久则久,可以速则速。
(钱穆:《论语新解》,九州出版社,2016年,第167页)钱穆提出的质疑是读《易》始可无过,又何必五十始学《易》?此问题在于五十以学《易》是否理解为开始学《易》呢?宦懋庸在《论语稽》中说:彼曰修而此曰学,自人言之则曰修,自夫子之言则谦之曰学也。同样冯友兰也认为《论语》中的天与《易》中的天不同,他认为《论语》中所说的天,完全系一有意志上帝,一主宰之天。此上二句在《卫风·硕人》之二章,其下一句,逸也。郭沫若在《周易制作年代》中论证孔子与《易》没有关系,认为在孔子之时《易》的经部还没有构成。
其二,认为孔子说过很多言语,为何与《易》共通的只有一句。(黄寿祺、张善文:《周易译注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,2016年,第7页)而其他学者从社会学、历史学、文字学、文学等角度论证《易》产生的年代,虽然得出的结论并不统一,但整体的观点都可说明《易》本经在孔子出生以前已经产生了。
郭店楚简《缁衣》篇中明确引用了《诗》,而《礼记·缁衣》篇明确引用了《诗》《书》《易》,可见《子路》篇之文出自《易》是可信的,孔子学习《易》也是有根据的。适当的时候表现在政治、生活、学习、教育等诸多领域。
同时《论语》中的时中天的思想与《易》思想吻合。(王弼注,楼宇烈校释:《周易注校释》,中华书局,2016年,第280页)卦时的含义即是《易》六十四卦,每一卦都象征着某一事物、现象而在特定的背景中产生变化、发展的规律,卦时也意味着是适当的时候做出合理的选择,把握好时机。